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

The Benefits of Reading--全台最聰明醫生 公開腦力鍛鍊術

http://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0008290

孔子後代孔繁錦,從延畢生變「金頭腦」

全台最聰明醫生 公開腦力鍛鍊術

 

商業周刊1370  撰文者吳中傑   2014-02-12

 

誰有資格被稱為「台灣最聰明的醫生」?答案是孔子第七十四代後人、目前擔任精神科醫師孔繁錦 

My comments: How can "cleverness" be measured? This is not about IQ.

二○一三年年底,孔繁錦在超視益智節目《金頭腦》的年度總冠軍賽中,答對各種天文、地理、人文、歷史甚至時事等問題,打敗工程師、名嘴、高材生與教師等二十六位各行各業中最聰明的人,成為年度總冠軍,被稱為「最聰明的醫生」。 

My comments: Is he the most knowledgeable or the smartest/cleverest/most intelligent?

除了聰明博學,孔繁錦還曾獲選「十大抗憂鬱醫師」第一名,在被稱為精神病患「人生最後一站」、專門治療重症精神疾病患者衛福部玉里醫院服務十七年,治療過上萬名病患。孔子後人、專業醫生、益智節目冠軍,這三個完全不相干的身分,全集中在孔繁錦身上,這個「台灣最聰明的醫生」是如何培養出來的? 

孔繁錦小時候家境並不富裕,他出身花蓮眷村,父母是基層公務員和國小教師一家八口只靠這兩份薪水過活。孔繁錦的大哥孔繁鉞回憶,父母從小最常對他們六兄弟說:「你們如果不讀書,要放牛,也沒牛可放;要種田,我們家也沒田讓你們耕。」因此即使父母自身的教育程度不高,但對子女的教育卻一點也不馬虎

My comments: Education can be the turning point of one's life. 

從小養成閱讀習慣

報紙從頭翻到尾,廣告也看

民國五、六○年代的花蓮眷村,有些人家的大哥,是帶著小弟們去打架,但孔繁錦六兄弟,卻是由大哥帶頭,領著他們去看書,踏過一家家書店站著看完那些買不起的書

My comments: A colleague of mine, a math teacher, had the same experience. Unable to buy the math books, she stood in the bookstores on Chung-ching South Road after school, reading and memorizing th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in the books. Educatin and her hard work changed her life. She now enjoys her wonderful life.

大學聯考第一年,孔繁錦考上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但看著兩位哥哥都上台大,因此毅然決定重考。但連續重考兩年,還是無法考上台大醫學系,孔繁錦於是接受現實,就讀陽明醫學系。但進到大學後,孔繁錦一口氣參加吉他社、電影社等六、七個社團,忙到必修科目被當,因此延畢一年。他還跟同學組樂團,參加民歌比賽屢屢得名,並曾在民歌餐廳駐唱,完全顛覆一般人對「醫學系學生」與「孔子後人」的印象。 

雖然重考又延畢,加上外務繁忙,不過不代表孔繁錦對知識缺乏興趣。相反的,他從小「求知若渴」。在資源匱乏的年代,有書看就看書,要是沒書可看,報紙,就是他最好的知識來源。這也是他日後能以博學打敗群雄、奪得益智節目冠軍的關鍵。 

My comments: I remember that in his speech given long ago at NHSH, Peter Lai (賴世雄老師) mentioned the way he read the China Post when he decided to learn English well. He read from the first word to the last, looking up new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Sometimes he even learned from the dictionary different meanings of words which seemed very easy, for example, the word "book." Not until he finished the newspaper would he buy a new one.

孔繁錦記得,他念國中時,家中經濟改善,開始訂閱報紙,他每天都把報紙從頭翻到尾連求職廣告欄都不放過。而要是家中出現一份以上的報紙,他甚至還會仔細閱讀每一報相同的新聞事件,互相比較各報的差異。對報紙有股狂熱的他,甚至在重考期間考慮過要「戒」報紙。對報紙資訊的狂熱吸收,也為孔繁錦的博學奠定了基礎。 

每天兩小時黏網路

訂閱名人部落格,吸收精華

此外,孔繁錦不只「博」,更學會「精」。在資訊爆炸的網路時代,如何判斷什麼資訊值得吸收?他的方法是「名家觀點」:透過訂閱各個名人的部落格或臉書(Facebook),吸收各式意見評論,幫助他每天只須花一到兩小時,就能在茫茫網海中,找出最精華資訊。

而不少專家學者嗤之以鼻的電視,也是孔繁錦吸收知識的管道之一,《金頭腦》總冠軍賽中,讓他獲勝的關鍵一問:「年輕的公獅子打敗原本的領導者成為新的獅子王。請問新的獅子王會用什麼方法讓母獅子跟牠交配?」他在選項還沒出來時,就搶先答出答案:「咬死所有小獅子。」他之所以知道這個冷僻的知識,就是拜平日看電視之賜。 

孔繁錦深知閱讀的益處,當了爸爸以後,為了刺激兒女閱讀,在孩子們小時候,就買了全套金庸小說回家。一開始先是「利誘」,鼓勵他們每看完一本小說,就打賞零用錢;沒想到後來,四個兒女自己讀上癮,甚至還會彼此「抽考」機智問答:「江南七怪是哪七怪?」「紫霞神功是哪一派的武功?」……不用他再多費功夫,自然養成兒女們的閱讀習慣。 

十九世紀德國幼教之父福祿貝爾(Friedrich Froebel曾說:「教育之道無他,愛與榜樣而已。」孔繁錦深受父母與兄長的影響,從小就透過閱讀培養出對知識的興趣,也身體力行將此法傳授給子女。「言教不如身教」,這或許才是培養出「最聰明的醫生」的關鍵。 

【延伸閱讀】「偷師」補習班,用聯想法記憶 

「最聰明的醫生」孔繁錦,靠著報紙、電視與網路等媒介,吸收大量資訊。但要如何能記住這些資訊,並加以運用?他靠的是「聯想法」與「動手做筆記」孔繁錦笑言,自己是跟補習班老師「偷師」,時常利用諧音借義,幫助背誦與記憶。例如小兒子總背不起《論語》中的「損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他便教兒子利用便辟、便佞與排泄物音相近的特性記憶,善柔則以扇子的圖像聯想,遠比死背簡單。 

而孔繁錦每當遇到重要的新聞時事或熱門的公共議題,就會先將各方資訊蒐集齊全,閱讀消化後開始動手寫下想法。綜合正反意見,寫出利弊得失,幫助理出脈絡將資訊化成自己能活用的知識,並建立起觀點與想法,以便隨時能跟人討論交流。

My comments: Wow! How much time does he spend on this? 

(文●吳中傑)

 

小檔案_孔繁錦 

出生:1953

學歷:陽明大學醫學系、慈濟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

經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總醫師

現職:衛福部玉里醫院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