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5日 星期六

Get Students to Talk

http://udn.com/NEWS/OPINION/X1/5599554.shtml

活化學習! 扭轉鸚鵡英語
【聯合報╱陳立中/博士生(北縣土城)】
2010.05.15 02:06 am


 

台灣的教育其實很阿Q,也很貪心,英語教育實施多年,教的是「啞巴英語」「鸚鵡英語」,教育單位應該積極營造英語成為第二語言的教育環境


My comments: I do try my best to create an English-speaking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to express themselves in English.

觀察英語老師對推動活化課程的意見,可以證明北縣的作法正是營造英語成為第二語言的教育環境而努力。

英語老師說「時數變多了,跟學生互動增多,感受學生進步,是老師教學最大的動力。」「授課班級數變少,每班英語課增加,教學方式更多元,學生學習成效佳。」「偏遠地區終於有正式的英語老師。」可以發現北縣推動活化課程的意義與價值。

My comments: The hours are not what counts most. Around seven years ago, the Advanced English class met only two hours per week. However, the students' passion made it so natural to communicate in English in daily life. I still remember their willingness to talk in English.

英語是工具,學會就終身受用語言是自然而然在對話互動中習得;用「學」的思維,教師講解,學生練習、記憶,這種學習成果是語言知識,沒有語言能力的英語成果。北縣加課,要求活潑多元的英語活動,不是「學英文」的課程,改變長久以來非英語國家的英語教學文化,是一大進步。

My comments: English knowledge, or English ability?

過去重視文法規則的英語教學,孩子只學到「怕講錯」,越怕就越不敢講。少講英語無法營造第二語言的環境,從孩子的發展來說,學說話是第一要務,讓孩子完備使用語言的能力,「語言習得」搭配隨後的英語學習,平衡且相輔相成。

My comments: Language acquisition has a better effect than language learnng.

英語是否流利和時間有很大的關係。越多的對話與活動,能增加英語流利使用的機會

My comments: Reduce teacher talk time and increase student talk time.

從宏觀角度看活化課程,如能落實,可以扭轉國內長期以來英語學習的沉痾,盼五一六的草莽激情回歸真正的教育專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