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

Good Teachers Are Needed--"偏鄉缺老師 劉安婷:教育界也要搶人才"

http://theme.udn.com/theme/story/6774/1326415-%E5%81%8F%E9%84%89%E7%BC%BA%E8%80%81%E5%B8%AB-%E5%8A%89%E5%AE%89%E5%A9%B7%EF%BC%9A%E6%95%99%E8%82%B2%E7%95%8C%E4%B9%9F%E8%A6%81%E6%90%B6%E4%BA%BA%E6%89%8D

偏鄉缺老師 劉安婷:教育界也要搶人才

2015-11-20 10:45:42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台灣學生能力,城鄉差距世界第一,光有熱血不足以改造教育生態中積年累月的問題。 若認同教育是台灣當今最關鍵的問題,教育界就必須跟其他領域一樣搶人才、支持人才。

聯合報/林秀姿 報導 聯合報/陳皓嬿、黃信璁、陳怡蒨 製作 主圖/報系資料照
2012年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報告顯示,台灣學生數學成就高居OECD會員國之冠,但無法應付將來出社會能力的學生,比率也高達12.9%,學習落差是OECD會員國第一,而且與學生的家庭社經地位高度相關。 當城鄉差距造成的學習落差變成教育現場,當家庭社經背景影響學習成就;原本是階級翻轉希望的教育機制,成了階級複製的模版,在「教育不平等」時代,光是捐電腦、捐書、當志工,不足以解決問題。 近兩年跑遍偏鄉學校,劉安婷看到的是教育的「不平等」: 「台灣每個孩子應該都要有均等的受教權,為什麼結果卻不是?」25歲的劉安婷是「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的創辦人,她今天擔任聯合報FOCUS的一日名人總編輯,談談台灣偏鄉教育和師資問題。


My comments: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in education are the learners and the teachers.


 在台灣,孩子的出身就幾乎決定了他所接受的學校教育品質。官方、民間都有許多的資源希望投注偏鄉教育,但校長們總苦笑說:「連老師都找不到了,還談什麼成效呢?」



老師為什麼很重要?



「人」的價值,也就是每一位老師的陪伴與榜樣,無法被物資或科技取代。 「為台灣而教」是一個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弱勢教育的工程。 透過號召有相同理念、有能力,且願意為弱勢教育付出的年輕人,先用兩年時間直接投入,到招募師資有困難的教學第一現場當老師。 這兩年,「為台灣而教」送出了將近30位教師至台東、台南、屏東與雲林等地區服務。


這群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孩子」,而是台灣的下一代競爭力,台灣的未來。


這是這群年輕人共同的想法,他們有的來自部落的青年,希望用教育翻轉家鄉;有些原本已持有教師證,卻希望透過不一樣的培訓與支持系統,成為更能幫助孩子老師;也有從國外留學歸國的學子,希望將所學、所見回饋家鄉。 劉安婷說,對這群年輕人來說,只是捐出兩年,大約拿碩士學位的時間,但對偏鄉孩子來說,卻是得到一個相對穩定、用心教學的老師。 其中有約一半的年輕人,在兩年期滿後,仍目標繼續留在偏鄉教學;另一半的年輕人,有人因看到真實的教育現場的問題,決定投身政界、學界、法律界等各領域,共同改變教育體制


教育界也要搶人才


光有熱血不夠,」劉安婷說,台灣教育「整台機器都很老舊」,需要足夠的人才進入才能解決。她說,各行各業都在「搶人才」,教育界也應該「搶人才」。 教育部日前公布最新的103年師資培育統計年報,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司長張明文說,民國93年是師培量最高峰,共培育2萬1805人,去年培育8088人則是歷年最低,與10年前相比,只剩37%。老師平均年齡41.21歲,扣除近7年未參加過教師甄選和55歲以上者,真正的儲備教師只剩4萬2621人,但其中一半是代理代課老師。 新北市瑞芳區瑞柑國小校長張文斌直言,民國80年到93年是師培量最多的時代,當時股市崩盤,許多人被「鐵飯碗」吸引,只要修32個學分就能當老師,也因此教學現場兩極化,有「人師、經師」,也有純為鐵飯碗來的「速成老師」。

偏鄉不偏 心離太遠才覺偏


「也要問人才為何留不住?」劉安婷說,教學現場有許多無奈,老師每天忙行政、研習、教學,時常被壓得喘不過氣。或是一有創新就被打壓,熱情逐漸消磨光。 劉安婷說,老師是孩子的眼睛,可以引導孩子看這個世界;而現在教育體制、教學現場的資源配置問題,許多時候出在於我們總認為那是別人家的孩子,「我們若不付諸行動,可能都是幫兇」。 她期待,最好的人才能夠進入教育界、也希望有良好的制度與支持系統讓人才留在教育界,「教育工作者的成就大過一份薪水的價值」;而偏鄉也不那麼偏,「心遠,地自偏」,覺得偏遠,是因為心離得太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